软件包月自动扣费能申请退款吗?盛律师解读最新法院判例
- 09 Jun, 2025
现在这年代,手机上的不少 App 动不动就需要会员,开通的时候,用低价吸引你开连续包月或者连续包年。不少朋友开通后呢,就忘了这回事儿了。后面就算不用这个 App 了,每个月还是被扣钱。
时不时有朋友来问我,手机查账单的时候,才发现每个月都被某个 App 神不知鬼不觉地扣掉一笔钱,我都好久没用这个 App了,这钱能要回来吗?
今天我就给大家科普下,法律对自动续费是怎么规定的,看完之后,你不光知道怎么去要回你的钱,还知道为啥 App 厂商这么肆无忌惮的”悄悄扣费”了。
自动续费的套路
很多 App 在让你开会员的时候,套路都很深。首先是默认帮你勾选同意续费的选项,然后呢,用一行几乎看不清的灰色小字写着”到期自动续费”。并且呢在自动续费前也不给你发短信提醒,顶多在 App 某个犄角旮旯里发个”站内信”通知,你不打开 App 根本都看不到。
App 商家为啥要这么干呢?因为自动续费,对他们来说,就是个赚钱的利器。举个例子,如果让你一个月 15 块去买月卡,你可能用两个月就不用了。但如果你开了一个连续包月会员,每个月就算便宜很多,只要 10 块钱,但一不小心就自动扣了半年,商家就能赚 60 块。其实从业界数据来看,开通连续包月后,后续继续买的概率特别大,商家相当于有个很稳定的现金流了。
商家很喜欢你自动包月,但对有些不是很频繁使用 App 的人来说,自动续费就是个坑了。很多人都是被扣了好几个月才发现,这时候才想着去取消订阅,但已经白白花了不少钱了呢。很多人也不知道这钱能不能找商家退,刚好最近广州法院公开了一个案例,很有参考意义,我们来看看吧。
自动续费退费纠纷
案子基本情况是这样的:
唐先生花了3毛钱,开了某个网盘24小时的体验会员。结果第二天,平台就在没通知他的情况下,自动扣了29.9元续费。后面连续7个月,月月都扣。
唐先生发现后要求退款,客服说:“我们提前5天用App站内信通知你了。”
但那个所谓的”通知”,要点进好几层页面才能看到,App图标上连个红点提示都没有。
唐某觉得该公司做法太不地道了,在他购买体验会员时有意隐藏自动续费的提示,然后也没有以有效的方式提前通知,侵害其知情权,于是诉至法院请求退还扣除的费用共计239.2元。
这里我插几句话,有的人可能觉得这金额没多少,都不够起诉浪费的精力,很划不来。其实,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,人家公司才会这么干,才能赚到钱嘛。我个人是非常支持唐某的做法,正是因为这种较真,敢于维护自己权益的人的努力,才倒逼商家不耍小聪明。如果多一点这种较真,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人,相信每个消费者都能获益。
法院怎么判?
先来说结果,法院一审判决:平台全额退款!这里公司还有点飘,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。后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双方在二审达成”调解”。调解结果很值得玩味,该公司不仅全额退还扣款,还额外对唐某进行了补偿。估计是被法院做了思想工作(铁拳),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吧。
为什么这么判?法院说得很清楚,平台的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两个核心权利: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。法院认为,平台在唐某购买体验会员时,没有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自动续费服务,侵害了唐某的知情权。在唐某不知情的情况下,平台自动扣款,侵害了唐某的自主选择权。
这种自动续费服务,法律其实规定的很明白,通俗点说,法律要求商家做好两件事:
- 事前要让你”明示同意”:你开通服务的时候,平台必须清清楚楚地告诉你这是个会自动续费的服务,并且需要你主动勾选”同意”。那种默认勾选,或者用小字、灰色字藏起来的做法,都是违规的,这剥夺了你的自主选择权。
- 扣款前要”显著提醒”:在马上要扣下一笔费用之前,平台有义务提醒你。什么是”显著提醒”?法院在这个案子里也明确了:必须是足以引起一般消费者注意的有效方式。像那种藏在 App 深处的站内信,根本不算”显著提醒”。发个短信、微信通知、或者 App 里弹出一个你不得不点的弹窗,这才叫显著提醒。
哈哈,感谢 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,在自动续费这里的规定,是真的为消费者着想的。
第十条 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,以显著方式标明商品的品名、价格和计价单位或者服务的项目、内容、价格和计价方法等信息,做到价签价目齐全、内容真实准确、标识清晰醒目。
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、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,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、自动续费等日期前,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。
盛律师说
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,如果发现自己被自动续费了,别怕麻烦,先取证。把你当时开通会员的页面、每月的扣费记录、以及找不到或看不到通知的证据,都截屏保存下来。
然后可以直接找平台客服,明确告诉他们,根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他们没有做到”明示同意”和”显著提醒”,侵害了你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要求退还未经你明确同意的续费款项。如果客服不解决,就把你的证据和诉求,通过 12315 或小程序,向消费者协会投诉。
如果还是不行,自己可以尝试去互联网法院起诉,虽然花点时间和精力,但胜在有法可依,有理可循。法律是保护我们普通人的工具,但真的需要我们自己主动去争取。
盛菲
广东瑞轩律师事务所
执业律师/腾讯员工好评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