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该泡泡玛特这么火,从直播带货就能看出人家很懂法,把法律和年轻人心理都拿捏得死死的

最近,泡泡玛特火得一塌糊涂,特别是 labubu,火出圈了,连我这个早已不再追潮流的律师都听说了。晚上刷了下视频号,竟然给我推了泡泡玛特的主播在微信小店带货。作为律师,对这些新鲜潮玩我是不懂的,但我看泡泡玛特直播画面有个提醒,倒是瞬间吸引了我的眼球(职业病哈哈哈)。

泡泡玛特的直播间左上角贴了一个还算醒目的提醒:

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陪同下购买

有点意思,不得不说,看来泡泡玛特还是很懂法的啊,怪不得做这么成功。除了抓住年轻人心理,还能在法律层面也做的这么好,着实厉害。

泡泡玛特直播间提醒

泡泡玛特为啥要提醒?

泡泡玛特为啥要特别提醒呢?我猜是因为吃过亏,可能他们被未成年的退款搞怕了。泡泡玛特的客服部门,肯定没少处理来自家长的退款要求。你想想,一个盲盒几十上百,家长也欣赏不动,孩子一冲动买一整套,花掉几千块压岁钱,家长能不急吗?

这些退款申请,对公司来说,不仅仅是退一笔钱那么简单。它意味着沟通成本、逆向物流成本,如果闹大了,还可能影响品牌声誉。自己卖过东西的老板应该都知道,退货退款是件很麻烦的事。

所以啊,他们直播加的这句”未成年人需在监护人陪同下购买”,估计就是他们法律团队出的合规建议,这在法律上叫尽到提示义务。加上这句提醒,有两大作用:

  1. 事先筛选:明显提醒小朋友要监护人同意,让他们买的时候,多一份犹豫。有的可能就会去问家长,让家长参与到这个购买决策中。
  2. 事后抗辩:万一真的闹上法庭,泡泡玛特可以把这句提醒作为证据,说:“我已经明确提醒了,是监护人没有尽到监管责任。” 这虽然不能完全免除商家的责任,但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责任,为自己在纠纷中争取更有利的位置。

你看,一个简单提醒,背后竟然是法律和商业利益的博弈。泡泡玛特不光拿捏年轻人的心理,还把法律和商业利益都拿捏得死死的,怪不得能做的这么大啊。

民事行为能力

那么,这个提醒背后的法律依据到底是什么?孩子买了很贵的东西,到底能不能退?这就要从一个核心的法律概念说起了,叫”民事行为能力”。听着很专业,其实很简单。法律就是把人按年龄和心智成熟度,分成了三种:

  1. 完全不懂事的(无民事行为能力人):常见的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
  2. 懂一点但不多(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):常见的8周岁以上、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
  3. 能为自己负责的(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):常见的18周岁以上正常成年人

这里只是简单按年龄划分,其实还有很多特殊情况,比如智力障碍、精神障碍等。我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什么?他花的钱、签的合同无效?盛律师带你了解完全、限制、无民事行为能力有详细介绍过,感兴趣可以去看看了。

不同类型的”人”,他们买东西这个行为(法律上叫”合同行为”),产生的法律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比如不满 8 周岁,买了个几千块的泡泡玛特潮玩,那很可能就是无效的,家长想要退款,他们必须要给退才行。

给家长的建议

家长呢,如果没看好孩子,让小朋友买了比较贵重的潮玩,或者其他玩具,其实完全有权利要求商家退款。你需要做的就是证明两点:1. 这东西是娃自己买的,没征得你同意;2. 你家娃未成年,没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。只要证据充足,商家就必须退钱。

如果 8 岁以下,自己去买的基本都能退。8 到 18 岁的,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,律认为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,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,但还不够成熟。如果是买小件东西,比如买个文具、买个零食,这些与他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消费,那基本是有效的,家长也别想着去退了。

如果是买大件,买了超出日常范围的贵重物品,比如花几千块买潮玩、给游戏大额充值,只要家长没有点头,这个买卖就处于”效力待定”状态。这时候家长要求退款,基本都是可以的。

当然有个特殊情况,如果小孩超过16岁,能自己挣钱养活自己。比如他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所得(比如去打工),法律上会把他看作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。他花自己挣的钱买东西,通常是有效的,家长不能主张退款。

盛律师说

最后说点法律之外的吧,家长有时候还是得多关注下小朋友的爱好,比如泡泡玛特这种。堵不如疏,强制禁止,孩子可能更好奇,反而会偷偷买。不如坐下来好好聊聊,了解他为什么喜欢,跟他一起研究,约定好一个月能买几个,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爱好,也能教他学会预算和等待。

当然,道理归道理,万一小朋友偷偷花了很大一笔钱买了不该买的,家长也要知道怎么去找商家退款。大部分正规商家,特别是泡泡玛特这种大品牌,还是讲道理的。你把证据摆出来,态度诚恳地沟通,大概率能解决。

盛菲

广东瑞轩律师事务所
执业律师/腾讯员工好评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