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充值游戏能退款吗,退多少比例?盛律师总结了 6 种情况,家长必看

暑假马上到了,又到了孩子们玩游戏的黄金期了。往年呢,就有朋友在微信上十万火急地问我。

盛律师,救救我啊。我快愁死了!发现孩子偷偷给游戏充了快一万块钱,找游戏公司退款,客服就跟机器人一样,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,就是不给退。这钱到底还能要回来吗?

听着朋友的吐槽,我是感同身受。孩子们小,没有很多金钱概念,玩游戏上头充钱那真是”爽快”。家长呢,看着花出去的白花花的银子,心疼是必然的了。虽然这两年,游戏公司做的也挺好了,像王者荣耀都要人脸识别,未成年管的很严,一般也不会让小孩花钱。

但总是还有些小公司,没那么规范,孩子们还是氪了不少金。家长遇到这种情况,找客服退款,被客户忽悠两句,有的就心里没底了,不知道到底该不该退,以及能退多少钱。

巧的是,广州互联网法院最近公布了一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典型案例。今天,我就借着这些热乎的真实判例,给各位家长把这事彻底说清楚。

情况一:游戏公司不合规

第一种是游戏公司没做好游戏实名认证和未成年保护的相关工作,这时候家长可以主张全退。这里有个真实案例,一个孩子用他爸的手机号注册了游戏,但实名认证时,姓名填的爸爸的,身份证号填的妈妈的,这么明显的错误,系统居然通过了(你猜游戏公司这实名系统是不是摆设,笑死)。结果孩子玩游戏上头了,充了3万多。

法院认为,游戏公司连最基本的实名认证都没做好,没能识别出这是个孩子,责任重大。最后,经过调解,游戏公司全额退款

这给所有游戏公司敲了个警钟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要求游戏必须实名制,这不是摆设。如果游戏公司系统有漏洞,让孩子轻易就能用不匹配的信息注册成功,那出了事,就得自己兜着。家长如果发现这种情况,维权就有了最硬的底气。

情况二:家长和公司都有错

第二种情况呢,是家长和公司都有过错,这时候就按比例退款。具体比例多少,也看案情以及法官了。还是真实案例,一个14岁的小朋友,用妈妈的账号玩游戏,一年半时间里充了37万!这里也是离谱,首先呢他妈妈把支付密码告诉过他,心真大。然后过了 1 年半这么久都没发现卡里少了 37 万,也是离谱。

游戏公司这边呢,虽然有防沉迷系统,但没有识别出操作者和账号主人不是同一个人。这里其实游戏公司压力也挺大,要识别玩游戏的人是不是账户申请人,这个也是他们的义务,谁让游戏公司这么赚钱的。

法院认为,双方都有责任。孩子妈,把支付密码告诉孩子,还没尽到监管责任,是主要原因。游戏公司,技术手段不到位,也有次要责任。最后判游戏公司退还三分之一,也就是12万多。

其实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了,我也总是给当事人说,法律是公平的,不会无限偏袒任何一方。家长不能当”甩手掌柜”,把手机和密码都给了孩子,回头出了事就全怪游戏公司。当然,游戏公司也不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。这种官司打下来,往往就是”各打五十大板”,按责任比例退款。

情况三:家长”帮孩子”破解防沉迷限制

第三种情况呢,是家长自己”挖坑”,这时候法院一般会驳回诉讼请求,一分钱不退。

一个真实案例,游戏公司这会很努力,通过各种风控技术手段,识别出账号很可能是孩子在玩,于是启动了防沉迷限制。结果孩子找妈妈帮忙,妈妈竟然真的用自己的人脸识别,帮孩子解除了限制,之后孩子继续大额充值。

法院认为呢,家长帮孩子破解防沉迷限制,就等于告诉游戏公司”我同意他玩”。对于公司来说,虽然提供了身份验证、时间限制、充值管理等技术管控手段,但这些都是辅助性。

盛律师觉得呀,你这家长不管好孩子防沉迷,还主动给孩子刷脸玩游戏,真不知道怎么想的啊。

情况四:退款后又充值

这种情况我猜也不少,就是家长发现孩子充值,成功向游戏公司申请了第一次退款。但是,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,比如改密码、删游戏,解除支付宝绑定等。结果呢,孩子在同一个游戏里又充了钱,家长又来要求退款。

法院认为呢,家长退过一次款还不采取措施,就等于默许了风险的存在。这种情况下再想退款,法院一般是不会支持的。就算支持,估计退款的比例也会少很多。

大家也能看出来了吧,法律保护的是”不知情”的家长,而不是”放任不管”甚至”主动帮忙”的家长。

情况五:证据不足,搞错对象

第五种情况就是,家长搞错了起诉对象了。这个案例中,家长主张孩子充了1万多,但银行流水显示,收款方并不是游戏公司,而是一个淘宝店主,原来孩子是在淘宝上找人代充买的游戏道具。这孩子也厉害,还知道找代充,心真大,没吃过亏啊看来。

法院怎么判呢?因为家长告的是游戏公司,但他拿不出证据证明钱是付给了游戏公司。那法院也没办法,只能驳回你的诉讼请求了。

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,维权要找对人。家长在维权前,一定要先拉出支付账单,看清楚收款方到底是谁。如果是通过第三方平台交易的,法律关系就复杂了,直接找游戏公司可能没用。这时候起诉的话,有点麻烦,特别是有的第三方代充,本来就是搞灰色产业的,你连他人都找不到,没法起诉。

情况六:家长撒谎假装是孩子充的

这个就比较少见了,我也是第一次听说。一个爸爸起诉说,自己 3 岁的儿子充了2万多。但法院发现,这个账号经常在半夜上线,聊天记录里还有”昨晚喝多了”、“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”这种话。支付记录还关联了网吧消费。这。。。 估计家长没想到人家公司有这么多记录吧。

法院认定这是家长自己充的,属于虚假诉讼。不仅驳回了退款请求,还对这位爸爸罚款10000元!

这里,我必须严肃提醒各位家长。千万别动歪心思,想利用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来”碰瓷”,你的道行估计还真不够。公司也都不是吃素的,有不少痕迹,很容易证明事实的。一旦被查实是虚假诉讼,后果非常严重。

盛律师说

看了这么多案例,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数了。孩子游戏充值能不能退,各位家长下次自己也能判断了吧。

当然,同为孩子家长,个人觉得家长还是要防患于未然,管好自己的手机和支付密码,利用好手机的”青少年模式”,多花点时间陪孩子,跟他聊聊游戏和金钱的观念,争取避免用到本文的法律知识。

盛菲

广东瑞轩律师事务所
执业律师/腾讯员工好评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