签了就生效?《入职承诺书》的“霸王条款”真的有用吗,盛律师2025年最新解读

各位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新工作到手,兴冲冲准备大展拳脚,HR却递来一份《员工入职承诺书》,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“承诺”,看得你心里直打鼓?🤔

  • “本人自愿放弃XX权利……”
  • “公司有权随时调整岗位薪资,本人无条件服从……”
  • “如不能胜任工作,本人自愿离职且不要求任何补偿……”

签字吧,感觉哪里不对劲;不签吧,又怕影响入职。那么,这份看似“官方”、让你签下大名的承诺书,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?签了字,就真的什么都得认吗?

别慌!今天,我们就来扒一扒这《入职承诺书》里的“坑”,用法律干货武装你!

承诺书 ≠ 免死金牌!

首先,我们要明确一点:《入职承诺书》并非完全无效,也并非完全有效。 它本质上是一种协议或声明,其法律效力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评判。

如果是下面的这些承诺,通常有效:

  • 信息真实性承诺: 保证你提供的个人信息、学历、工作经历等真实有效。(造假被发现,公司可依法处理)
  • 与前东家“分手”干净承诺: 确认你已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,无遗留纠纷或竞业限制。(如有隐瞒,责任自负)
  • 遵守基本规章制度承诺: 同意遵守公司合法合规的《员工手册》、考勤、行为规范等。(前提是制度本身合法且已告知)
  • 保守商业秘密承诺: 同意不泄露公司技术、客户名单等商业秘密。(这是基本职业道德)
  • 基本职业道德承诺: 如廉洁自律、不损害公司利益等。

当然还有些条款,就不被法律保护了。

这些“霸王条款”,签了也可能白签!**

小盛遇见过不少咨询,当事人要去的公司给的承诺书里都会夹带一些试图“绕过”法律规定、限制员工权利、免除公司责任的条款。它们很可能因为违反《劳动合同法》等强制性规定而无效!比如下面这些:

❌ 坑一:自愿放弃经济补偿 / 被认定“不胜任”就得“自愿”滚蛋

  • 条款原文类似: “若公司认为本人不能胜任工作,本人同意在一个月内主动申请离职,并不向公司及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任何补偿要求。”
  • 法律真相: 《劳动合同法》明确规定,员工不胜任工作,公司需先培训或调岗,仍不胜任才能依法解除合同,并需支付经济补偿金。这种“自愿放弃补偿”、“自愿离职”的条款,意图规避法定程序和补偿义务,无效!

❌ 坑二:擅自离职就扣光工资 / 福利当罚款

  • 条款原文类似: “如本人擅自离职,未办理离职手续,本人未领工资福利将作为违约处罚。”
  • 法律真相: 工资是劳动者的合法报酬,受法律保护。《劳动法》规定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。员工擅自离职给公司造成损失,公司应通过合法途径(如劳动仲裁、诉讼)追偿损失,但无权直接扣光所有未发工资作为“罚款”。此条款违法,无效!

❌ 坑三:公司有权“无条件”、“无责”辞退你

  • 条款原文类似: “本人违反承诺或规章制度,公司可直接辞退本人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。” 或 “因个人行为给公司造成影响,公司可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需承担责任。”
  • 法律真相: 公司解雇员工必须有法定理由(如严重违纪、严重失职等)并遵循法定程序。除了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9条规定的几种严重过错情况外,解除合同通常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。这种试图赋予公司“无理由”、“无责任”解雇权的条款,无效!

❌ 坑四:承诺不主张承诺书无效 / 放弃未来诉权

  • 条款原文类似: “本人承诺不会为主张本承诺书无效、不可执行或可撤销而进行起诉或提出抗辩。”
  • 法律真相: 法律赋予公民对自己签署的文件提出异议和寻求法律救济的权利。这种提前声明放弃法定诉讼或抗辩权利的条款,本身就可能因限制了你的基本权利而无效。你不能“承诺”放弃法律赋予你的保护。

为什么这些“霸王条款”会无效?

很简单!《劳动合同法》等劳动法律法规中,很多规定是强制性的,是为了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基本权益。任何协议、承诺,如果其内容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,或者排除了劳动者的法定权利、免除了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,那么这部分内容就是无效的。这叫“约定不能低于法定”。

打工人应对指南:遇到入职承诺书怎么办?

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承诺书要怎么办呢?我有下面几个建议:

  1. 淡定阅读,仔细甄别: 不要被“承诺书”三个字吓到,认真阅读每一条。
  2. 识别“红牌”条款: 对照上面提到的“坑”,看看是否有类似的霸王条款。
  3. 签字不代表“认命”: 即使签了字,那些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条款依然无效。法律是你坚实的后盾。
  4. 尝试沟通(如果可行): 对于明显不合理的条款,可以尝试向HR提出疑问或协商修改。(当然,也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潜在风险)
  5. 保留证据: 签署后,务必自己保留一份复印件或照片。
  6. 寻求专业帮助: 如果对条款效力非常不确定,或因此发生争议,及时咨询专业劳动法律师或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。

小盛律师说~

《入职承诺书》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因为不了解法律而“自愿”放弃了自己的权利。记住,法律保障的是公平和底线。面对看似强势的文件,保持清醒,了解规则,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
希望这篇“干货”能让你在职场路上走得更稳健!

盛菲

广东瑞轩律师事务所
执业律师/腾讯员工好评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