劳动纠纷员工问公司索要赔偿,竟被判敲诈勒索罪,打工人要懂法啊

昨天,有个朋友给我转了一个案例,看完之后我心情挺复杂的。一个员工,跟公司有劳动纠纷,想要讨个说法。结果呢,这个”讨说法”的方式有问题,最后不但钱没要到,自己还被判了敲诈勒索罪,坐了4年牢。

说实话,这种案子我听过不少。每次听到,我都挺心疼当事人的。本来是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结果用错了方法,把自己给搭进去了。

今天,盛律师通过这个真实案例,来聊聊劳动维权和敲诈勒索。希望打工人在维权的时候要懂法,知道边界,千万别用错方法。

真实案例:从维权到犯罪,就差一步

2016年,徐某在一家公司工作。后来跟公司发生了劳动纠纷,徐某觉得公司欠他和妻子的加班费、社保、公积金等。按理说,有纠纷找仲裁,走正当程序嘛。徐某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,他确实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了仲裁。

但问题来了。徐某可能觉得仲裁程序太慢,想走个”捷径”。也可能是公司有些人,故意引诱他用妙招。总之啊,一念成魔,他用公司的一些内部财务资料做筹码,威胁公司给他60万元,否则就把这些资料公开。

2016年1月27日,徐某约公司代表在酒店见面。双方”谈判”后,约定公司给徐某50万元,徐某承诺把资料交还,并保证不再外泄。就在徐某跟着对方出去拿钱的时候,被守候的民警当场抓获。

结果一审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徐某有期徒刑4年,并处罚金2万元。哎,明明只是想拿回自己的赔偿,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。

二审法院详细分析了徐某的行为,得出的结论是:确实有维权的需求,但用的方法构成了敲诈勒索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他自己写的承诺书说明了,这50万元是保证不泄露数据的”封口费”,而不是什么加班费、社保费。所以呢,认定他以维权为名,以公开公司内部数据资料相要挟,向公司索要巨额钱款,其行为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。

合法维权和敲诈勒索,界限在哪里?

看完这个案子,我相信很多朋友会问:到底什么是合法维权,什么是敲诈勒索?我们先看看敲诈勒索罪的核心要件: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用威胁的手段,索取财物。

具体到劳动纠纷中,司法实践中经常会看几个关键点:

  1. 你的诉求有“权利基础”吗?也就是说啊,你的索赔要求,是基于法律和事实的正当权利,还是毫无根据的“死缠烂打”?

    • 正当维权: 你的诉求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事实基础。例如:公司拖欠的工资、未足额缴纳的社保、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金(N或2N)、未支付的加班费等。在这些范围内提出的补偿要求,目的被认为是正当的。即使要求的数额可能高于最终仲裁或判决支持的金额,但只要有合理的计算依据,通常不被视为非法占有。
    • 涉嫌敲诈: 你的诉求完全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,凭空捏造,或者索要“封口费”、“分手费”等法律不支持的费用。
  2. 你使用的“维权手段”恰当吗?具体来说,就是维权时采取的手段,是否与你的维权目的具有内在关联性。

    • 正当维权: 你采取的威胁方式与你的合法权益直接相关。例如:“公司如果不支付我的合法赔偿金,我将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。” 这种将要采取的法律行动,是救济劳动者权利的正当途径。
    • 涉嫌敲诈: 你采取的威胁方式与你的劳动权益无关。例如,以举报公司偷税漏税、环保问题,或宣扬公司负责人的个人隐私、丑闻等作为要挟,来迫使公司支付补偿。特别是举报负责人的个人隐私这些做法,很容易被认定为敲诈勒索。
  3. 索赔的“金额”是否明显畸高?虽然索赔金额的高低本身不直接决定罪与非罪,但如果索赔的数额远远超出法律规定和合理范围,没有任何计算依据,也可能成为司法机关判断你是否具有“非法占有目的”的因素之一。

    • 正当维权: 你提出的赔偿数额有合理的组成部分,比如N+1的赔偿金、加班费、未休年假工资等,即使总额较高,但每一笔都有理有据。
    • 涉嫌敲诈: 在已经协商解决或拿到合理补偿后,利用其他把柄反复、多次索要额外巨款。或者在没有合理依据的情况下,提出一个让对方感到恐惧的“天价”数字。

搞明白这几点,就不怕被有心人设圈套带到沟里去了。

盛律师说

其实每年因为要钱,被判敲诈勒索的案例不少,比如(2018)粤1323刑初532:劳动者利用公司在经营中存在一些违法犯罪行为,要挟企业进而索取不合理的离职补偿。很多人可能也没法律观念,有时候被有心人稍微设个圈套就掉进去了。

所以呢,我想给正在维权路上的朋友们几个建议:

  1. 保留证据,证据证据还是证据啊,我每篇文章都说。加班费、工资、社保,这些都要有证据。工资条、打卡记录、微信聊天记录,都保存好。没有证据,再有理也说不清。

  2. 走正当程序,不要图”捷径”。劳动监察、劳动仲裁、法院诉讼,这些程序虽然慢一点,但是安全的、合法的。千万别想着用威胁的方式”快速解决”。

  3. 理性维权,适可而止。维权要合理,不要狮子大开口。你的实际损失是多少,就要多少。超出合理范围的要求,可能让你从受害者变成罪犯。

当然了,如果案情复杂,涉及金额较大,自己吃不准的话,建议早点找专业的盛律师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避免因为不懂法而犯错。

盛菲

广东瑞轩律师事务所
执业律师/腾讯员工好评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