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官为什么喜欢调解?离不开这 4 大原因,90% 当事人都不知道
- 01 Jul, 2025
只要是自己打过官司的朋友,十有八九都听过法官语重心长地问你一句:“你们双方先调解一下吧”。
很多人当场就犯嘀咕:“我就是来讨个说法,要个对错的,怎么现在调解和稀泥呢?法官是不是嫌麻烦,不想判?”
关于调解,我之前写过一篇法院调解流程、潜规则以及注意事项,小盛律师 2025 最新解读,里面讲了调解的流程、潜规则以及注意事项。
但是我忘了讲法官为什么喜欢调解。其实原因不止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,很多人觉得是省事,其实不止。且听我结合自己的实践,总结的几个原因吧。
1. 最直接的原因:案子太多,法官太忙
这个是我们得面对的现实。你可能不知道一个基层法官有多忙。在很多地方,一个法官一年办几百个案子是家常便饭。除去周末和节假日,等于天天都在结案。
判一个案子,从看材料、开庭、到最后写几十页的判决书,每个环节都耗时耗力。真的,不说开庭,有的案子证据都几百页,法官真的要看很久。
调解呢,就是一条快车道。双方同意了,法官出个调解书,案子就算结了。更关键的是,调解书不能上诉,案子当场了结。
面对堆成山的案卷,法官肯定希望通过调解,快速解决掉一批,好集中精力去啃那些硬骨头。
2. 最核心的驱动:KPI的”指挥棒”
你没听错,法官也要背KPI,哈哈,像咱们每个普通人一样的。在法院的考核体系里,有几个数非常关键:调解率、上诉率、发改率。
- 调解率:顾名思义,调解的案子越多,这个指标越好看。
- 上诉率:判决之后,输的一方不服,就可能上诉。这个比率,当然是越低越好。
- 发改率:这是一审法官最怕的。就是案子上诉到二审,二审法院觉得你判的有问题,给改了判决,或者干脆发回来让你重审。这在考核里算是”办砸了”。
现在你明白了吧?一个调解成功的案子,上诉率是0,发改率也是0。对法官来说,这是一份完美的”业绩”。从考核角度看,调解绝对是优先选项。
3. 调解好后,容易执行
这里要怎么理解呢?我经常跟我的当事人说,拿到判决书不等于万事大吉。那张纸上的权利,要变成你口袋里的钱,还有一步叫”执行”。
“执行难”是老大难问题了。为什么难?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输的那方不服气。他觉得是法院强迫他的,内心抵触,就会想尽办法拖着、躲着。
但调解不一样啊。调解是你让一步,我让一步,双方商量出来的结果。因为是自己点头同意的,大家去履行的意愿就高得多。
这才能真正做到”案结事了”,而不是”案结事不了”。法官不只希望自己的案子结了,更希望这个社会矛盾真的化解了。
4. 给复杂问题一把”软尺子”
其实这个也很重要,在某些案子中,这个原因才是最重要的。有些案子,特别复杂,或者证据不足,俗称疑难杂症。
比如一些婚姻家庭的纠纷,像夫妻离婚、子女抚养这些,我们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。如果法官非要用冰冷的法条一刀切,可能谁都不满意,还激化矛盾。哎,这种只有双方当事人心里那道坎过去了,才算真的解决。
所以这些情况呢,调解这把软尺子就特别好用。我们可以不完全抠法条,而是更多考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关系,最后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。
对法官来说,既处理了难题,也避免了作出一个可能争议巨大的判决。对当事人来说,双方心里多少能平衡些,不至于太闹心。算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吧。
盛律师说
现在,你还觉得法官劝你调解,只是为了”和稀泥”吗?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了。
所以呢,如果法官下次问你要不要调解时,你也别本能地就去抗拒。可以先听听法官怎么分析,看看他提出的方案,从他方案里探探底。然后呢,可以找律师帮忙判断,看给的调解方案划不划算。
总之一句话,调解是你的权利,也算是解决问题的好工具。咱知己知彼,搞懂法官背后的逻辑,才能在打官司的时候真正掌握主动。
盛菲
广东瑞轩律师事务所
执业律师/腾讯员工好评律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