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助信息网络犯罪:2025 最新立案标准与量刑解析
- 05 Apr, 2025
今天我们来聊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: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最新立案标准和量刑。
在数字化时代,电信诈骗、网络赌博等信息网络犯罪日益猖獗,而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”作为幕后推手之一,其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。
本文小盛将为大家详细解读相关法律规定,帮助你了解什么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、最新立案标准是什么、量刑如何界定,并通过案例和建议带你全面了解。
什么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?
帮助信息网络犯罪,顾名思义,就是为信息网络犯罪提供支持的行为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的规定,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指:
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,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、服务器托管、网络存储、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,或者提供广告推广、支付结算等帮助,情节严重的行为。
换句话说,如果你知道别人在用网络干坏事,还帮他们提供工具或服务,就可能触犯这条法律。比如,为诈骗团伙提供服务器,或者帮他们推广诈骗广告,都是典型的帮助行为。
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最新立案标准
立案标准是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门槛。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、公安部发布的《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(一)》补充规定,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立案条件:
- 技术支持:为他人网络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、服务器托管、网络存储、通讯传输等支持,情节严重的。
- 资金支持:为犯罪活动提供资金帮助,情节严重的。
- 场所支持:为犯罪提供场地支持,情节严重的。
- 其他帮助:其他形式的帮助行为,情节严重的。
法律明确了“情节严重”的几种情形,只要符合以下任一条,就可能被立案追诉:
- 为三个以上对象提供帮助:比如为多个犯罪团伙提供服务。
- 支付结算金额达二十万元以上:通过支付渠道为犯罪活动洗钱或转移资金。
- 投放广告等提供资金五万元以上:通过推广等方式资助犯罪。
- 违法所得一万元以上:因帮助行为赚了“黑钱”。
- 有前科再犯:两年内因类似行为受过行政处罚,又再次实施的。
- 造成严重后果:被帮助的犯罪导致重大损失,如被害人自杀、经济破产等。
- 其他严重情节:法律未列举但危害严重的情况。
这些标准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清晰的指引,也提醒大家:别以为“只是帮个小忙”就没事,金额和后果可能让你直接跨过立案门槛。
帮助信息网络犯罪量刑标准
量刑标准决定了犯罪行为会受到多重的处罚。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,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量刑分为两档:
- 基本刑: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或单处罚金。
- 加重刑: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法院在判决时会综合考虑:
- 帮助的性质和程度:是核心支持还是边缘协助?
- 对犯罪的影响:是否直接促成了犯罪成功?
- 主观恶性:是否明知故犯?
- 社会危害性:造成了多大的损失或影响?
- 前科情况:是否有类似违法记录?
简单来说,帮助行为越重要、后果越严重,刑罚就越重。
案例分析
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,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:
案例:2023年,某市警方破获一起网络诈骗案。嫌疑人张某明知他人从事诈骗,仍为其提供服务器托管和网络存储服务,帮助隐藏犯罪痕迹。经查,张某为多个团伙提供技术支持,违法所得超10万元。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,情节严重,判处有期徒刑二年,并处罚金五万元。
分析:张某明知对方犯罪,仍提供帮助,且违法所得超一万元,符合“情节严重”的立案标准。量刑时,法院考虑了他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,最终给出二年徒刑的判决。这个案例告诉我们:别以为“只提供技术”就没事,法律的红线碰不得!
之前我也分析过帮信罪,里面的案例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,有当事人因为金额不到,没有被判刑,也是蛮有趣的。大家可以去看我的原文:小盛律师解读帮信罪:条文、案例、防范与问答。
结语
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看似不起眼,却可能成为犯罪链条中的关键一环,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严重后果。了解最新的立案标准和量刑规定,不仅能帮助我们规避风险,还能增强法律意识,共同守护网络安全。
盛菲
广东瑞轩律师事务所
执业律师/腾讯员工好评律师